當?shù)貢r間10月18日,美國《新聞周刊》宣布,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(wǎng)絡雜志《野獸日報》合并,推出全數(shù)字化的《全球新聞周刊》并裁員,從而結束這家雜志為期80年的紙版發(fā)行史。
該刊主編蒂娜.布朗聲明稱,“去紙化”決定“與該品牌或新聞業(yè)無關”,而是和紙質出版及發(fā)行所面臨的經(jīng)濟挑戰(zhàn)有關,言下之意,《新聞周刊》經(jīng)營、管理都盡善盡美,只是因為紙質雜志被網(wǎng)絡雜志取消乃大勢所趨,這家雜志才不得不停辦紙版。
這種論調符合許多觀察家“媒體必將實現(xiàn)完全數(shù)字化、網(wǎng)絡化”、“紙刊紙媒終將沒落”的判斷,因此引起不少共鳴和響應。
的確,在網(wǎng)絡信息源的快速和海量信息沖擊下,紙版報紙、雜志的生存空間在萎縮,不復昔日之盛,這是不爭的事實,但網(wǎng)絡信息既有信息多而快的優(yōu)勢,也有深度閱讀元素少、背景報道缺乏厚度的劣勢,且“多”和“快”也會帶來泥沙俱下、真?zhèn)螀搽s等副作用,因此盡管“紙媒”消亡喊了多年,紙版報紙仍然固守自己一片天,曾有媒體研究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許多傳統(tǒng)小報并非被網(wǎng)刊擠垮,而是被同為紙刊的免費贈閱小報弄得焦頭爛額,因為后者不僅搶走大量“買零報”的客源,更拉走了報紙賴以為生的大量中小廣告客戶。
和報紙相比,紙版雜志的日子向來好過得多,不論是較硬的政治、財經(jīng)、軍事類,還是較軟的時尚八卦、影視體育類,許多老字號過得都很滋潤,一些新面孔也辦得有聲有色,和《新聞周刊》打了大半個世紀對臺戲的《時代》周刊,日子便過得很好,不但在美國照樣有大量訂閱戶、零售戶,在歐美其它國家也維持著一系列衛(wèi)星刊。
由此看來,《新聞周刊》紙版的死,一味怨網(wǎng)絡、怨趨勢、怨社會,只恐是似是而非,蒂娜.布朗的聲明,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推卸經(jīng)營、管理責任的意味。
事實上,這家雜志被讀者和評論界抱怨“風格不受歡迎”、“內容不佳”已非一年半載,“要死要活”也不是一年兩年了。早在多年以前,前股東IAC公司就把這個“賠錢貨”掛起來賣過,只是想買的IAC不肯賣,肯賣的又都不想買,拖到2010年便差點“去紙化”,只是最后一刻遇貴人,癡迷紙刊的加州億萬富翁西德尼.哈曼掏出1美元,把《新聞周刊》收歸旗下。然而1年后哈曼去世,對養(yǎng)“新聞寵物”意興闌珊的哈曼家族停止向周刊提供資金,才讓這家實際上已“死”過一次,且實際上早處于“腦死亡”并被拔掉鼻飼管的老牌周刊的紙版又“死”了一次。
通俗地說,《新聞周刊》“死因”有網(wǎng)絡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內容不佳,經(jīng)營管理不善,是缺錢、缺內容。如今紙版停了,人員裁了,但新網(wǎng)刊卻還是由瘦身版的舊編輯部一干人等打理,這些人依然相信“點兒背,得怨社會”,而仍舊不肯檢討自己的問題,如此一份新“網(wǎng)刊”,還打算收費在線閱讀,就能改變“廣告收入萎縮、發(fā)行量減少”和“讀者轉向免費在線新聞”的趨勢?讀者之所以不買《新聞周刊》的紙刊,說到底,是出于“你沒什么值得我掏錢閱讀的好貨”的心理,那么,他們?yōu)槭裁匆湾X去看一份內容、風格無根本變化,只是換到網(wǎng)上茍延殘喘的《新聞周刊》?
(來源:中國日報網(wǎng)?中國日報網(wǎng)特約評論員?陶短房?編輯:孫恬)
瘦到驚悚的女星們
總統(tǒng)家的時尚新寵
女星逆生長超極限
時尚達人奢華私藏
最大蘋果商店落戶王府井
車展露肉變"奶展"
四川樂山學生公寓發(fā)生塌陷
河北現(xiàn)“羊堅強”天生倒立行走